|
|
|
|
《细讲弟子规》第35集课程复讲 |
谷丽红学长 |
|
尊敬的各位老师、学长:大家好! 我们在行善之中,一来会提高自己的仁慈之心,二来也能够真正了解到很多社会不为人知的一些事情,一些地区。当我们是带着孩子一起去行善,那绝对又长养了他这一颗仁厚之心。那我们在做善事的前提,一定要把家庭照顾好。不能出来做好事,然后家里乱成一团,这样可能就会有副作用。所以先要修身然后齐家,齐了家才能够发挥影响力去治国、去影响社会,所以这个次第我们也要谨慎去对待。 除了弱势团体要尊重,坏人要不要爱?要,不管对方是多么恶的人,只要我们有善心,只要我们有德行,都能够慢慢唤醒他的良知。那假如我们去攻击他,可能会两败俱伤,所谓“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很有可能他会恼羞成怒就不好。那为什么他们会走向歧途?诸位朋友,为什么?没有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好的学校教育。所以一个人之所以会误入歧途是他的人生过程没有遇到真正爱护他的人,所以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我们要去同情。 面对恶人,我们也引导孩子要先把自己演好,自然而然可以去感化他人。那孩子有这样的态度,他就常保一种对人和善的态度,就不至于跟人起冲突。 除了人要爱,动物要不要爱护?动物也要爱护。因为动物跟我们一样都有灵知、都有感觉,牠也会痛,牠也会伤心、也会难过。 不只动物需要我们关怀,植物也跟我们是一体的,都在这个地球的生命共同体之中。假如觉得很好玩,可以打动物。那可能伤害植物、伤害动物,再大一点,可能他觉得喜欢的,他就可以打人。所以我们要很谨慎,当孩子在面对所有的不管是动物、植物,都是他的心在对待。假如对物不敬,往后对人能敬吗?他看到食物说我不吃了。对食物都糟蹋,对人保证很难恭敬。因为“一真一切真”,这个一是什么?这个一就是一个人的存心,他的恭敬、他的真诚假如是已经内化在心里,他表现出来的行为自然都是恭敬真诚。当他对物都不真诚、都糟蹋、都为所欲为,那他这一颗心已经失去恭敬了,等到他面对人的时候,能够马上调回恭敬吗?那是不可能。所以我们所穿、我们所吃都可能是父母的关怀,父母的辛苦钱买的,当他能珍惜这些物品,也就是珍惜父母的付出。这一些都不离一个人的心境。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们都是生存在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天地之间,应该要休戚与共。孩子从小如果有一颗为人之他人心,必定会善有善报,有这一颗善心一定可以感来福分。凡是人要皆须爱。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个有德行的人,自然而然他的名声会传递开来,是不是坐着宣传车去讲的?绝对不是。因为德风会吹出去。所以孔老夫子在《论语》里也提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个“小人”是指一般的平民老百姓;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偃”是指草低下身来,代表这德风一吹过去,所有这些平民老百姓都会受到教化,都会跟着学习、跟着效法。所以当然最重要的,这有德行的人一定要有真实的道德学问,自然而然会达到桃李不语,下自成蹊的效果。所以孔夫子当时候在讲学也是快速的发展,很多各国的读书人都要来跟夫子学习。 孔夫子在《论语》里面有提到,他每天所忧虑的四件事“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夫子每天非常积极的修养自己的德行,所以他担忧的是一天空过,所以不能德之不修,不能学之不讲。自己有所领会的这一些道理,一定要把它讲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更多人的慧命得以长养。闻义不能徙,只要知道正义的事,一定当仁不让去做;不善不能改,时时想着自己还有哪一些缺点要赶快修正,不能懈怠。所以夫子有这样的存心,所以他的德行,他对于人群的贡献,自然而然愈来愈大,自然而然赢得所有这些平民百姓对他的尊敬,对他的爱戴。所以“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绝对不是因为他长得很帅,绝对不是从容貌,容貌决不可能让一个人打从心里佩服,那是不可能的。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他的声望也会自然而然传扬开来;“人所服,非言大”,一个人的才华绝对不是自己在那里夸大,在那里炫耀,而是因为才华让人家打从心里佩服,而这个“才”绝对都是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假如有才无德,能不能让人家佩服?不行。所以这一句的前面是讲到行高者,一定要有德行。由于他有德行,他所学的才华都是在一个目的出发,能够利益家庭、利益社会,所以他这一些才华一定会让人佩服、让人受益,大家会对他很服气。绝对不是说拿了这个才华只为了一己之利,那就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我们往往看到很多人才华很好,都会心生羡慕。可能孩子也会这样:怎么这么厉害!这个字怎么写这么好!歌怎么唱那么好!能够把字写得很好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小朋友,不能只羡慕他人,要看到他这么好的本事的背后绝对不是一蹴可几。所以“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所有的本事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让孩子建立这样正确的态度,绝对是有恒为成功之本。 “己有能,勿自私”。自己有的才华能力,只要帮得上别人,不要自私,不要不伸出援手。当一个人他去教导别人,把他的这些经验告诉他,是用劳力、是用经验,所以就做到了内财布施。再来,因为在指导别人的过程,自己也做了法布施,所以聪明智慧会日渐增长。因为你告诉他这些方法,他可能往后可以用在他的工作,用在他的家庭生活,那他就不会因为没学到一些好方法,而搞得手忙脚乱。他假如没本事,可能常常要担心我都没有办法有好的收入,那我的妻子、我的儿女心里面都没有安全感,常常都要担心受怕。而当我们把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予了他,他有所成长,就能够安定一个家庭,所以这也属于无畏布施。 其实一个人做法布施的时候,同时具足三种布施。而且法布施是根本解决一个人的问题,之前也提到“救急不救贫”,你可以帮助他一时,但是他假如思想观念没变,可能你愈帮他,他愈依赖,那可能就有副作用。所以最根本的帮助一个人,还是要让他接受正确的教育,从思想观念去改正,生命才能根本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己有能,勿自私”,量大福才会大。 “人所能,勿轻訾”。当我们看到别人很有才华、很有能力,绝对不可以轻视他,不可以诋毁他,这样子对自己很不好。当一个人嫉妒心起来了,他的德行就下去了,当嫉妒心起来,我们人的善良就被他控制了,那你每天可能都郁郁寡欢。何不放开心量,做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以前读书人都抱持着英雄惜英雄,因为难得有好的人出来利益社会。而成事不易,要把很多好事办起来,容不容易?不容易!我们应该成人之美,有多少能力也要尽心尽力帮他,一起把好事做起来。 所以当我们处众,在群体之中,很可能都是要面对大众的事情,假如没把事情做好,很可能影响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家,而是什么?很多的人群。所以我们有机会替众人服务,绝对不能起嫉妒心。因为这个嫉妒心不只障碍自己,还有可能把众人的事搞砸了,所以我们应该抱持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团体当中要能随喜别人的善行,要能成就别人的善事,用这样的心胸去做,去成就他,那我们跟他的功德也是无二无别。 “勿谄富,勿骄贫”,不要谄媚。对于有钱人,我们不需要去谄媚;对于贫穷的人,我们也不应该骄傲、瞧不起。子路曾经问孔夫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就是问夫子,贫穷的人不会去谄媚有钱人;有钱人也不骄傲,这样算不算有修养?夫子说还行,但是应该要再上一层,要能够“贫而乐,富而好礼”。就是纵使贫穷,他不去谄媚,他清楚为什么他现在贫穷,他应该好好再种富有的因,种财布施,之后自然就能够命由我作。 在《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有一句话说道“见富贵而生谄容者”,看到有钱人就巴结的人,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最让人家看了怎么样?很不舒服,真是丢脸!“遇贫穷”,看到穷人,“而作骄态者,贱莫甚”,看到贫穷人就摆一付很了不得的样子,去欺压别人,那是贱莫甚。虽然他有钱,但是他的行为并不高尚,而是很卑下的。
|
|
感恩学长的分享! 注: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
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善学者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样才能受益。
|
|
|
|
|
|
|
|
|